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中國瓷刻藝術和製作工藝

瓷刻,即用特製的合金工具以刀代筆;通過小錘子在素面白瓷上根據作者的構思與畫意,敲打出深淺不同的斑恨,經過染色、休整等程序所產生的特藝效果。
   瓷刻藝術早在清代就誕生了,宮裡有個「造辦處」,那時的工匠們為了使一些書畫家隨心所欲在白瓷上的作品長期保留,他們就利用當時最硬的「老鋼」在瓷器上進行笨拙的雕刻。60年代,李正先生為了民族藝術的延續,他在自己的工作室潛心研製瓷刻藝術。使清代的瓷刻藝術得以發展。他將西畫的「面」與國畫的「線」有機地融合在一起,創造了我國歷史上獨有的瓷刻藝術,得到世人的廣泛讚譽,為我國工藝美術百花園增添了一朵璀璨的奇葩。
    王同貴先生在繼承與發揚瓷刻藝術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他使老師李正先生(上左)的「線面」與自己的「點」融入一爐,完善了我國的瓷刻藝術語言並得到了藝術界廣泛的認可。在日本,凡是刻有其名的藝術作品,愛好著都爭先收藏。被譽為「中華神刀」之美稱。台灣的一位藝術家在留言時寫到:「大陸極品,巧奪天工」以其濃厚的筆墨充分地給予肯定中華瓷刻的藝術風格。無論是選材,還是雕刻功夫都為觀賞著所驚歎!由於瓷刻藝術的日臻完善,它的表現範圍也及為廣泛,不僅是國畫的皴擦構染、花鳥魚蟲,而且西畫的色、光,塊、面也表現的惟妙惟肖。
    瓷刻的工具很簡單:一把裝有籐條的小錘,兩隻特製的合金鑿子,一隻金剛石刀和一隻平光眼睛。裝有籐條的小錘是為了利用籐條有著良好的彈性,方便操作。兩隻鑿子有區別,一隻圓頭的:用它來表現流暢渾厚的線與點,適合處理國畫的線條、勾勒。而平頭鑿主要是為了西畫的塊面以及動物的皮毛質感而設計的。在國畫的大片染色處理上也通常使用平鑿。在刻畫仕女方面就必須使用金剛石刀了,比方說她面部柔嫩的線條就需要使用金剛石刀來完成,因為用這種刻刀產生的效果是與鑿子不同而區別在於感覺的不同。為了瓷粉不進入眼睛,操作的時候必須戴上眼睛,起到保護作用。
    在刀法的運用方面瓷刻也比較講究,圓鑿的刀法較為簡單,根據畫面的需要可靈活運用。主要有左右側點法、順點法與逆點法;而跳點法最難掌握,它是有一定造型基礎的高手慣用的表現手法。平鑿的設計最初是為了塑造西洋畫的塊面效果,可後來也運用到國畫的線條處理上了。使用平鑿刻出來的書畫作品有著極為強烈的「金石」感,這是世界上所有門類藝術而不能及的,也是中國瓷刻藝術最大的特點。平鑿的刀法有:平鑿法、角鑿法與捻鑿法,最常用的是後兩種。因為它的變化大、表現力強,線條的變化主要是依賴靈活的角、捻結合,粗放的變化老辣的線條多用此法。
    瓷刻的染色與繪畫有所不同,它有兩種方法。既色染與釉染,沒有條件的可以選擇色染,直接使用油畫顏料;在使用油畫顏料染色的時候要注意稀料的調配,過稀了色度不夠,很漿了不宜乾燥和擦拭。這就需要靈活的運用,以方便為佳。在稀釋顏料的同時也必須注意不要使用汽油或香蕉水。因為這些東西容易破壞油畫顏料的本性,最後沒有光澤感,達不到相應的藝術效果。而釉染則不同,它的染色材料是低溫釉色,使用這種染色方法是1976年開始的,因為色染法使用的顏料最後會因時間的推延而退色,經過很長時間的總結、結合了彩繪藝術才開始使用低溫釉了。這是瓷刻藝術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飛躍,有機的與彩繪藝術結合同時也是瓷刻藝術語言更加豐富完善,成為空前絕後的偉大創舉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