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燈又稱綵燈,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。由於花燈象徵喜慶、吉祥,故它總與節日聯繫在一起。尤其是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霄節,又被稱為「燈節」,從古至今成為展覽、觀賞花燈的盛大節日。
相傳花燈起源於漢代,興於唐宋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據《隋書·音樂志》載:「隋煬帝大業二年(公元606年)正月十五日,在京城端門外大放炬火,光燭天地,綿亙八里,列為戲場,金石匏革之聲,聞於十里外,自是,每年以為常焉。」唐玄宗時,元霄放燈三夜。至宋代,燈放五夜,京華沉浸在狂歡之中。2000多年來,花燈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,不斷發展創新,成為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絢麗奇葩。
花燈的製作工藝千姿百態,受地域和文化的影響,呈現出不同的流派和風格,但基本技法大致相同:
(一)將竹子放在蒸氣室內(或加熱半小時),然後取出,置陰涼處晾乾,但不得過分乾燥,也不能放在強光下暴曬。
(二)刨去粗糙的表皮。
(三)裁取竹條所需的長度,這種得以燈籠大小而定。
(四)編織方法以交叉方式完成燈架。
(五)燈架中間,扎數圈竹圈於燈壁上亦可。
(六)糊燈籠,先裱糊棉紗布,再粘貼二層做燈籠用的單光紙(如沒有單光紙,細棉紙亦可。)裱糊棉紗布得先將稀釋的糨糊,均勻的平刷在骨架表面,再將剪好的紗布輕附在燈架上,再用刷子沾糨糊刷平,這裡需要注意,刷平糨糊的刷子必須乾淨,否則燈面將很髒。同時,裱糊的紙也必須糊得沒有接縫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。
(七)將燈籠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。
(八)彩繪。彩繪以個人所需圖案彩繪,如人物、八仙、花鳥、仕女等。
(九)彩繪後,依情況來決定是否書寫文字。待文字、圖案完全干後,燈籠就大功告成。
花燈通常分為吊燈、座燈、壁燈、提燈幾大類,它是用竹木、綾絹、明球、玉珮、絲穗、羽毛、貝殼等材料,經彩扎、裱糊、編結、刺繡、雕刻,再配以剪紙、書畫、詩詞等裝飾製作而成的綜合工藝品,是我國流傳很廣的傳統民間手工藝。 |